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一周天气 一周天气

北京未来一周的天气预_北京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来了昼夜温差高达15谨防秋燥

tamoadmin 2025-01-06 人已围观

简介1.寒露的由来2.秋季常见气象病有哪些 昨日是寒露节气,在冷空气影响下,鹭岛秋高气爽。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三天,我市维持多云天气,昼夜温差较大,预计后天新一轮冷空气将抵厦,气温会进一步下降,东北风劲吹,市民要注意增添衣物,早晚出门加件薄外套。  昨日我市高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低层大气却被冷空气掌控,带来秋高气爽的景象。昨日白天,城区最高气温28℃至30℃,市气象台本站最高气温28.5℃,早晚气温更

1.寒露的由来

2.秋季常见气象病有哪些

北京未来一周的天气预_北京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来了昼夜温差高达15谨防秋燥

 昨日是寒露节气,在冷空气影响下,鹭岛秋高气爽。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三天,我市维持多云天气,昼夜温差较大,预计后天新一轮冷空气将抵厦,气温会进一步下降,东北风劲吹,市民要注意增添衣物,早晚出门加件薄外套。

 昨日我市高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低层大气却被冷空气掌控,带来秋高气爽的景象。昨日白天,城区最高气温28℃至30℃,市气象台本站最高气温28.5℃,早晚气温更低,城区夜晨最低气温在22℃左右,岛外高海拔山区温度更低,同安军营村最低气温15.5℃。

 闽南有句俗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一过,市民要注意足部保暖。此外,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还应注意腹部保暖。

 未来三天,受冷空气持续影响,鹭岛秋意渐浓。今明两天,我市以多云天气为主,城区最高气温29℃左右,夜晨最低气温21℃左右。今天白天我市沿海风力有所减弱,东北风从6-7级、阵风8-9级减弱到5-6级、阵风7-8级。

 后天,新一轮冷空气将南下侵入厦门,进一步压制气温,城区最高气温将降至27℃,夜晨最低气温将降至19℃左右。由于缺少暖湿气流的配合,这股冷空气仍然不会带来雨水,反而会让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市民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应对秋燥。 (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

 厦门天气

 今日最高温

 29℃

 今天

 多云

 21℃~29℃

 明天

 多云

 21℃~29℃

 后天

 多云

 19℃~27℃

 数据来源:厦门气象微信公众号

 海洋预报

 ■ 高潮时:11时43分

 ■ 低潮时:05时43分和17时56分

 ■ 表层水温:27.0℃至29.5℃

 ■ 厦门岛南部海域浪高:

 0.8米至1.5米 轻到中浪

 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发布

寒露的由来

今天(10月8日)15点22分将迎来今年的寒露节气。寒露过后,温度急剧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因寒冷而凝结出露水,因而被称为“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代表着凉爽的天气向寒冷天气的转折。寒露节气过后,日照逐渐减少,光热辐射散失得快,寒气逐渐增长,早晨和傍晚会感觉到明显的寒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为寒露节气的气温要比白露节气时的气温更低,凝结出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从气候特点来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和雷暴天气逐渐结束,天气干燥,南方地区一片秋意盎然之景,北方的部分地区已经呈现冬季景象。

寒露是农业的一个重要节气,民间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说法,此时节正是北方部分地区种植小麦的高峰期,在降温天气来临前播种完毕,小麦能够安全越冬。

古人将寒露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节气过后,梧桐落黄,秋菊飘香,白天秋高气爽,夜晚冷若冰霜。民间有吃芝麻、品秋茶的习俗。在这充满诗意的节气里,在登高望远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深秋的落叶纷飞之景。

秋季常见气象病有哪些

寒露由来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相关典故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农事知识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

节气饮食

寒露时节,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有条件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寒露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但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黄,另外要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节气禁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摘要:气象病,是指与气象变化有关的疾病。这类疾病的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的影响,秋季更是气象病的高发季节。一般来说秋季气候变得干燥,温度、湿度、气压也发生改变,人们不仅容易秋燥,还容易患上牙病、溃疡病、关节痛、过敏性鼻炎等气象疾病。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介绍。秋季常见气象病

1、气象过敏症

和夏季相比,秋季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降低,气压有所升高,这会影响人体细胞的摄入氧气的含量。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抑郁、失眠、头痛等气象过敏症就是机体适应气象变化的反应。

2、牙病

天气剧烈变化会引发牙痛。据分析,当冷锋过境及在冷空气控制下,牙周炎容易发作;刮风天气也是。牙髓炎也多发生于寒冷天气。此外冷风天气牙龈还容易出血。

3、口角炎

秋天气候干燥,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引起口角炎。值得注意的是,秋季口角炎一般多发于儿童,在干燥的环境中,小孩可能会用舌头去湿润伤口或者用双手触摸,更易加重口角干裂与感染。

4、溃疡病

秋燥升,人体就容易上火,这个季节很多人就被迫加入了口腔溃疡大军。口腔溃疡虽然不是大毛病,疼起来确实真要命!简直是会呼吸的痛,吃饭时会痛,喝水时会痛,连说话也痛。不仅如此,口腔溃疡还容易反反复复,让人防不胜防。

5、关节痛

研究表明,当日均变温在3℃以上,日均气压变化在10百帕以上,日均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时,关节痛病人就会多起来,堪比“行走的天气预报”。随着秋风渐凉,天气转寒,不少人会出现关节疼痛,并常有麻木、关节活动困难的症状,其中较大一部分人,会出现关节冷痛、怕风、怕冷的症状。

6、鼻炎

秋季通常昼夜温差很大,再加上过敏原增多。这样的气候特点导致鼻炎频繁发作,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过敏体质的人群,会出现鼻塞、流鼻涕以及鼻子瘙痒,严重的患者会伴有打喷嚏、头痛及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