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一周天气 一周天气

陕西未来一周天气情况分析报告_陕西未来一周的天气

tamoadmin 2024-09-29 人已围观

简介1.天气预报是怎么形成的2.天气预报都有哪些天气3.天气预报为何不准4.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怎么得出的?5.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利用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天气系统并不仅仅是大气圈的事,它是一个综合系统,是五大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尚且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认识还非常有限,对于五大圈层的交互作用知之甚少,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增加。而青藏高原的影响,局地地形可以让气象的风

1.天气预报是怎么形成的

2.天气预报都有哪些天气

3.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4.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怎么得出的?

5.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利用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陕西未来一周天气情况分析报告_陕西未来一周的天气

天气系统并不仅仅是大气圈的事,它是一个综合系统,是五大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尚且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认识还非常有限,对于五大圈层的交互作用知之甚少,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增加。而青藏高原的影响,局地地形可以让气象的风云变幻更加诡秘,青藏高原的影响甚至大到可以改变全球天气气候。

1、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首先是收集气象数据

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

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

然后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

进行处理和运算

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

进而专业人员对数据

进行分析,作出初步预报

常用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传统的天气学方法

就是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

数值天气预报

另一种是数值预报方法

它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

可将大气运动状态写成一组偏微分方程

解出方程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值

据此得到大气的未来状况

2、天气预报为什么常常不靠谱?

天气系统并不仅仅是大气圈的事

它是一个综合系统

是五大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尚且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认识还非常有限

对于五大圈层的交互作用知之甚少

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概率和频率增加

这就给原有的大气系统又增添了

新的天气特点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而中国天气系统特殊的复杂因素

还在于多了一个“第三极”

也就是青藏高原的影响

局地地形可以让气象的风云变幻更加诡秘

青藏高原的影响甚至大到可以改变全球天气气候

3、为什么气象预报中要广播天气形势?

我们收听气象广播的时候

总是有一节专门介绍当时的天气形势

有些人认为对本地天气关系不大

但是气象台站和学校里的气象小组

却很关心这种天气形势的报告

欧洲天气形势图

它不但能使气象工作者了解当时大范围的天气情况

还能预测本地区即将到来的气压系统

有助于做好本地区的天气预报

卫星云图

由于天气系统有这种移动的规律

因此要作出较正确的天气预报

除了掌握当地气象资料外

还必须掌握大范围天气系统的分布

及其加强、减弱和移动状况

天气预报是怎么形成的

“前段时间1公斤西红柿批发元钱了,比往年高出了好几毛,黄瓜、茄子也都涨了。”朱雀批发市场的菜贩夏某告诉记者,因雨水多,本地菜长得不好,外地菜来西安的也少,所以价钱就起来了。

西安市西稍门某小区的单元楼门口,最近都贴上了防蟑螂的告示。住在低层的一些业主称,几个月来厨房下水道里经常会爬出一些蟑螂,蟑螂很脏又很恶心,却很难根除。

西安市疾控中心在对全市病媒生物情况监测中,还发现了一种叫褐斑大蠊的蟑螂。这种蟑螂主要分布在闽、粤等地,北方罕见。随着它的出现,南方地区常见的蟑螂品种几乎全在西安出现了。

蟑螂喜湿润,是南方梅雨季节里常见的害虫。今年夏季古城蟑螂的肆虐,让很多人感到西安的天气忽然有了点南方的味道。

暴雨从何而来

在今年陕西人的印象里,雷电、大风和冰雹也较往年剧烈许多。陕西省防雷中心统计,仅9月4日凌晨到当日下午3时,西安就闪电107次,全省竟达到了1085次。受这些强对流天气影响,各种灾害接踵而至。7月至9月,陕南汉中、安康、商洛先后受灾,关中一些地方也灾情严重。

如西安旁边的高陵县,十多个小时降雨,降水量就达到了119.6毫米,城内最深处积水120厘米,成为该县自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这次强降雨还造成了全县90%的秋田受灾,1444栋日光温室大棚塌陷,474间房屋倒塌,5822棵大树被吹断或刮倒,一些村落还出现了停电或自来水无法供应……。

“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都属于强对流天气,今年夏季气候的反常,主要是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比较集中。”陕西省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杨文峰说。

今年40岁的杨文峰研究气候已有16年,曾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感受,他觉得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所谓强对流天气,“就是以空气强对流运动为动力,形成巨大积雨云所产生的天气”,杨文峰说。当空气急速受热后,会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当气流上升、下降达到一定速度时(10米/秒),就是强对流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积雨云就会形成强降水等天气。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受天气系统和气候背景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张弘说,我国今夏降水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的结果。“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大气环流系统,它输送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到内地,在大陆与冷空气交锋后,极易形成降水。”

“今年7月,副热带高压在我省表现较强,盘踞时间也长。受它的影响,对流层(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都在此层形成)上面冷,下面热,空气结构也不稳定。从东南亚过来的暖湿气流,不断在我省上空遇到从新疆、内蒙古来的冷空气,雨水就会比较集中。”

张弘说,局部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白天地面受太阳辐射强,空气中能量快速积累,以致到晚上达到极致。热空气上升过程中自身温度不断降低,如果遇冷或受晚上气温降低的促发,很容易促使能量在短时间内高强度释放,也会造成强对流天气。

“从大的背景来说,强对流天气受全球整个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到了整个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就势必造成了极端天气的增多”,张弘说。在全球温暖的气候情况下,水分蒸发加剧,大气环流循环加快、强度加大,在输送到一些山区的时候,也易受地形刺激形成强对流天气。“像陕南处于巴山地带,受地形影响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而8月8日、9日的关中大暴雨,则是从孟加拉来的暖湿气流突然遭遇南下冷空气发生的。”他说,这种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

西安是否会变成“南方气候”

既然强对流天气具有易突发性、时间短且局地性强的特点,那么,为什么今夏古城总会出现“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的南方天气特征?在不久的将来,古城西安会不会过渡到“南方气候”?

在很多人印象中,西安下雨大多是在白天,而且,一下至少一两天。可今年夏天,晚上那么强烈的雷阵雨、暴雨,往往到早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放晴了。

杨文峰解释说,早上之所以不再下雨,一方面是因为大气积累的能量,经雷阵雨、暴雨快速释放已经衰竭;二是早上温度低,新能量还没有积累完成——“不过也有能量积累特别大,到次日白天还在继续下雨的情况”,他说。

由于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比较突然,强度也大,气象预报人员根据以往天气规律及预报经验已很难做出最及时、准确的预报。因此,对今夏的气象预报,工作人员颇有压力。

“天气异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但这个累积常常是‘迅雷不及掩耳’。”陕西气象台天气业务研究室主任吴林荣说。

吴林荣以前也作气象预报工作,而目前主要进行预报业务研究。他说,针对强对流天气的不确定性,气象人员必须全天24小时密切监测天气变化。

陕西省气象台短时预报科科长张科翔说,天气预报的常规流程是:值班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雷达以及地面观测站传回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然后做出气象结论,传给首席预报员;如没有问题,就通过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而强对流天气往往会在2小时或6小时之内发生,短时预报就要求很快,这种短时预报现在是以手机短信送出的。”张科翔说,这种短信主要是发给党政机关的领导和一些对天气有特殊需求的单位,以便他们及时对即将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做出应对。

“最忙的时候,一边要盯着屏幕上的卫星云图,一边还要观察多普勒雷达回波图的变化,同时,还要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及时通知即将发生暴雨天气地区的气象部门。”张科翔在9月3日晚至次日凌晨,曾先后发出了三份短时暴雨警报,对眉县、淳化、户县等地发出警报,两小时后暴雨天气如期而至。

目前全省有5个雷达站,个常规观测站以及数百个自动站、加密站。但这还不够。随着宝鸡雷达站的建成,未来陕西省还将建1800个地面观测站,这样一来,监测天气的“网”密了,预报的准确率才会更高。

对西安是否会变成“南方气候”的疑问,陕西省气象台的专家未给出结论。不过,他们认为,尽管今夏西安很湿润,也有一些南方天气的特点,但天气不是气候,而且不能说今后一定会过渡到南方气候上去。

“从2003年开始,陕西的气候出现了‘准三年周期’的天气变化规律,也就是每隔一年,就会出现异常天气。如2003年后,2004年就平稳一些。2006年稍好,2007年就出现了异常,不过目前观测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是否‘准’三年周期,到底以后怎样一个趋势,还待进一步观测。”杨文峰说。

陕西省水文水勘测局原副总工程师常星源,13年来一直在业余时间观测降水量变化。“今年1月到9月8日的降水量是605毫米,比去年688毫米还要略少一些,只是今夏降水比较集中,给人印象深。”已经70岁的常星源认为,尽管自1995年以来西安的降水量呈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总体上差别并不很大。“如果仅从降水说西安会变成南方气候,显然不科学。”

天气异常从暖冬开始

然而,今年的天气异常并非是从夏季开始的。在7月以前,就已出现“征兆”。“今年是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个暖冬,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尤其今年2月,气温偏高达3℃到6℃。”

杨文峰说,2007年1月到6月全省各地气候也是异常的。如暖冬之后,3月份出现了严重的“倒春寒”天气,4月至5月旱情严重,这些都异于往年。

异常的暖冬致使麦田里的麦苗疯长。而这样,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的过分消耗,对其后期生长不利。同时,年初温度高,植物抗冻能力小,病虫害也比较严重,这对以后也会有不良影响。

随着4月上旬至6月下旬降水持续偏少,渭南、商洛、铜川、榆林等地出现严重干旱。而在国内,北京2月份创出了184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16℃,这是167年来北京冬天的最高温度。而在我国最北的黑龙江,则经历了1951年以来的最暖冬季。“从2003年以来,全球气候便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这些异常主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杨文峰说,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我省异常天气的一个大的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温度升高,蒸发加快,冷空气南下受阻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环流系统发生变化。而大气环流系统的改变,使很多地方的气候发生了异常。专家称,造成全球变暖最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

“目前各国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杨文峰说,大自然中一些反刍动物也排放甲烷,植物中水稻也会释放一些。不过这些对大气影响不大,最主要的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排放,如人类的农业、工业活动、城市化以及砍伐森林等。

有资料显示,20世纪是过去一千年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后期的20年又是上个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不断增加的热量不仅造成气候更剧烈、更频繁地变化,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强降水与大旱并存;冰川、积雪的融化加快,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河流改道、干涸,湖泊萎缩以至消失——当暴风雨、暴风雪、热带风暴更加频繁迅猛的时候,**“后天”中的严酷天气也许就真的快要到来了……

天气预报都有哪些天气

天气预报的定义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

天气预报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单站预报。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②天气图预报。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简化了的大气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可及时作出天气预报。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报告的天气类型具体如下: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

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

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

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怎么得出的?

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理由。

摘自: ://news.xinhuanet/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利用什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物理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学和物理交叉的学科,相对数学和物理来说它是属于一门年轻的科学,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很难达到人们的要求。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整个大气的一些变化规律没有深刻的理解。目前我们做天气预报是通过遍布全球的观测站对大气进行观测,将观测到的资料收集来,经过使用充分简化了的数学物理模型来进行计算、求解,预测它未来一段时间会如何发展。因为我们描述天气的数学物理模型是经过简化了的,所以是不可能很准确的。我们为什么简化了?是因为我们目前没有更快的计算机能够对相当复杂的非线性数学物理模型在有限的时间内计算出来。因为天气的变化是很快的,如果你计算机两天以后算出来,已经没有用了,所以计算机必须要高效。我们国家预报的水平是属于发达国家的范畴里的,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目前还是有许多突发性的天气难以报准,这也是我们一直解决的一个难题。

晨练之前看天气

气象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您晨练的质量和健康。这时候,晨练指数就有用了,根据天空状况、风、温度、湿度、污染状况等气象条件,它分为5个级别:1级状态下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非常适合晨练;2级和3级时一般有一种或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但还是比较适合晨练的;4级时会有三四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不太适合晨练;当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指数达到5级的时候,您就别晨练了。

晨练指数会提示我们,若是赶上阴天,就应该避免在树林里晨练,以免二氧化碳中毒,而春夏多雨的时候,路滑很容易摔倒,最好别去晨练。春天有时候也会有雾,雾天也不适宜晨练,因为高密度的细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而水滴中溶解了大气中的酸、碱、盐、胺、苯、酚以及尘埃、病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晨练过程中机体需氧量会增大,但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的侵害会造成供氧不足,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细菌也会趁虚而入,危害我们的健康。

贴心提示:当空气质量在1-3级时,都比较适合进行晨练;4级时不妨选择在室内进行无氧运动;而5级时必须停止晨练。

日出之后再晨练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空气污染指数”成了人们关心的新名词。空气污染指数的预报,简称API,是由某一项污染物的周日平均浓度与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比较计算得到,说的是气象条件和污染物的扩散状况。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一级优;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说明空气质量属于二级良,比较符合我们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要求;而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小于200时,表明空气中会有一些尾气、粉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属于轻度污染。在轻度污染的环境中,我们会出现一些刺激性的反应,比如咳嗽、打喷嚏、口鼻干燥等,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最好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200至300,表明空气质量超过标准的限值,说明空气质量较差。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熏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当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甚至500时,就达到了中度甚至重度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威胁很大。我们的运动耐受力会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感冒、肺炎、心脑血管病等疾病,上年纪的人更该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

贴心提示:科学家们检测,一天中,上午、中午和下午空气污染很轻,空气比较干净,其中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3时至4时空气最为新鲜。反倒是早晨、傍晚和晚上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其中早7时和晚7时是污染高峰。所以,建议您把晨练的时间选择在日出后。

春天防晒要趁早

天气预报中每天都会提到紫外线指数,也就是紫外线照射强度,它和别的指数不太一样。很多指数都在1—5之间,但紫外线的指数却在0—10的范围内。当紫外线指数在0—2的时候,照射程度最弱,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外出的时候戴个太阳帽就可以;在紫外线指数到达3—4级时,虽然强度不大,但外出的时候除了戴帽子外还需要配上太阳镜,并在身上涂上防晒霜,以免皮肤受到太阳辐射的危害。

如果紫外线指数已经到5—6级时,这时的紫外线就比较强烈,外出时尽量走有阴凉的地方;而当紫外线达7—9级时,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里最好不要在沙滩上晒太阳;当紫外线指数等于10时,强度就会非常大,所以要尽量避免外出,因为此时的紫外线辐射极具伤害性。

贴心提示:虽然春天的紫外线没有夏天的强烈,艳阳高照的天气不得不防,不妨出门的时候及时抹上防晒霜。

防病指数也预报

不知您发现了没有,现在还有不少防病指数,慢慢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指数来说,这些防病指数和我们的健康更加紧密。

★感冒指数

春天是感冒的高发期,天气预报里的感冒指数对预防感冒或许很有用哦!感冒指数越高患感冒的几率就越高。

★穿衣指数

气象部门的专家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和风等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穿衣气象指数,它可以提醒您根据天气变化适时着装,以减少因穿衣不当引起的疾病。

穿衣气象指数分为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春天,穿衣指数一般在3-5级。3级的天气比较暖和,气温比较高,可以穿长袖衬衫加单裤,上年纪的人可以穿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4级的天气就比较舒适,可以穿薄一点的外套和牛仔裤,体质弱的人不妨穿件棉的外套。

★花粉过敏

春天花粉过敏的发病率比较高,白蜡树、臭椿、蒿黎是最主要的致敏花粉。

春天,对花粉过敏的人最好尽量躲避花粉,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者户外活动时最好戴上口罩降低花粉的吸入量。遇到干热或大风天,可以关闭门窗,开窗时最好挂湿窗帘,以阻挡或减少花粉侵入。

此外,北京市气象局会对花粉进行监测,并在“221”、“268”声讯服务台为您进行“对付”花粉过敏的指导。

说了一大堆,,实际上就是通过卫星在高空测气流流向及温度 通过天气预报提前通报给大家

不过现在天气预报很多时候不准

所以天气预报仅供参考 不可全信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中文名

天气预报

外文名

Weather Report/Weather Forecast

诞生背景

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气情况。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天气预报图标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且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854年11月12日和1854年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于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发展历史

天气预报随着时代的进步,预报的方法也产生了很多。

双站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

天气图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数值天气

数值天气预报是利用大气运动方程组,在一定的初值和边值条件下对方程组进行积分,预报未来的天气。1921年,Richardson第一次尝试用数值的方法预报天气。因为计算工作量极为庞大,他组织了大量人力,设计了详细的计算表格,才得以完成,然而得预报结果却与实际大气的变化严重不符,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大气中高频波的作用。1950年,Charney基于滤去高频波后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利用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成功制作了24小时数值预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观测手段的进步,以及对大气物理过程认识的深入,数值天气预报已取得很大进步,成为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天气须知

雷雨天气

注意事项

1.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员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避免使用电话和无线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驾等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

6.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切勿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物体。

9.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等工具物品扛在肩上。

10.不宜驾驶、骑行车辆赶路。

高温天气

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在户外工作时,取有效防护措施,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最好带冰凉的饮料;

二、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疾走,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从外面回到室内后,切勿立即开空调吹;

三、要尽量避开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一时段出行,应在口渴之前就补充水分;

四、要注意高温天饮食卫生,防止胃肠感冒;

五、要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增强免疫力;

六、要注意对特殊人群的关照,特别是老人和小孩,高温天容易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小儿不良症状;

七、要注意预防日光照晒后,日光性皮炎的发病。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等症状,应用凉水冲洗,严重者应到医院去治疗;

八、要注意出现头晕、恶心、口干、迷糊、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应怀疑是中暑早期症状,应立即休息,喝一些凉水降温,病情严重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天气应对

在户外遭遇雷电天气时应尽快关掉手机,把身上的金属制品暂时放到5米以外。如果在树林里要避开最高的树,也不要站在树林边缘的树下,临时在树林的中间部位蹲下,尽量保持与树干5米的距离。如果是自驾车,要关好车窗,与车门、车窗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船上时,要躲到甲板下的舱内,远离金属物品。在空旷地方,手要放在膝盖上,并拢腿下蹲,切忌躺在地上,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不能在水边、洼地停留,以防发生山洪、泥石流。

当在室内遭遇雷电时,应拔掉宾馆内的电视、冰箱、电话、电脑等电源线。关闭门窗,与门窗保持距离。不要洗澡,特别是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暖气管、煤气管等电力设备。分散旅伴,不要挤在一起,更不要手牵手。此外,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也是雷暴天气避险成功的重要因素。

预报分类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1.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2.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3.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4.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要素预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经验预报方法

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的天气分布作出预测。例如低压移来并得到加强时,可预报未来将有阴雨天气或较大的降水。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报员的经验,又由于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并非一一对应,故预报效果不够稳定。

2.统计预报方法

分析天气的历史资料,寻求大气状态的变化同前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用回归方程和概率原理,筛选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即得所需的预报值。这种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因子的正确选择。

3.动力统计

将数值预报方法算出的未来气象参数作为预报因子,用回归方程求得一组预报公式,作出要素预报。随着数值模式的改进,此法的准确率可能稳定提高。

预报种类

时间范围

也就是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

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

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

主要应用统计方法,根据各月气象要素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进行预报。用数值预报方法制作长期预报的方法正在试验之中,已有了一定的进展。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5年、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覆盖地区

根据覆盖地区来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预报服务

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群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台等,中国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预报过程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

按照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重要工具

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地面和高空两种。天气图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这些符号都是根据各地传来的气象电码翻译后填写的。

每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天气。

表示云状的符号,有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等。

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有:雷暴、龙卷、大雾、连续性大雨、小雪和小阵雨等等。

此外,还有表示风向风速、云量及气压变化的符号。

所有这些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把广大地区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以及阴、晴、雨、雪等统统填在一张天气图上。从而构成一张张代表不同时刻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加工,并将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表示出来。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内容包括:圈画出各地重要的天气现象(如降水、大风、雪暴等)的区域范围,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所在位置,绘制全图等压线,标出低压、高压中心及强度。经过这一分析,就可从图中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气压形势: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冷暖空气的交锋地带在哪里。

高空天气图上填写的气象要素是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高度,因而分析绘制的是相隔一定数值的等高线。等高线画好后,就能看出当时高空的气压形势:哪里是低压槽,哪里是高压脊。然后再画出等温线,标出冷暖中心。从冷暖中心与低压槽、高压脊的配置情况,预报人员就可对未来的气压形势作出大致的判断。

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气象台已经使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探测工具和预报手段来提高气象预报的水平,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据报道,自1966年以来,发生在全世界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几乎没有一次逃过气象卫星的“眼睛”。卫星云图对于监视和早期发现大型风暴、强烈的灾害性天气都有显著效用。

制作过程

①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表(就是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

②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幕前“指指点点”,讲解天气(如何把握各个地区的位置,主持人只有一个秘诀——死记硬背)

③中心进行影像合成,在电脑上用过程①中的图表代替过程②中的蓝幕;

④中心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常用术语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凇),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生活指数

空调开启指数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长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2.2级部分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3.3级个别时间开启制冷空调

4.4级一般不需要开启空调

5.5级开启制暖空调

穿衣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天气炎热,适宜着夏季服装。

2.2级天气较热,适宜着夏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长袖衬衫和单裤。

3.3级天气稍热,适宜着春秋过渡装。体弱者请适当增减衣服。

4.4级温度适中,建议着薄型春秋过渡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套装、夹克衫等。

5.5级天气较凉爽,建议着厚型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夹衣或风衣加羊毛衫。

6.6级气温较低,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春秋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7.7级温度很低,建议着棉衣、皮夹克加羊毛衫等冬季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厚棉衣或冬大衣。

洗车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1.1级适宜

2.2级较适宜

3.3级较不适宜

4.4级不适宜

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紫外线强度 需取的防护措施

一级 0,1,2 最弱 不需要取防护措施。

二级 3,4 弱 可以适当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涂檫防护霜等。

5,6 中等 外出时戴好遮阳帽、太阳镜和太阳伞等,涂檫SPF指数大于15的防晒霜。

四级 7,8,9 强 除上述防护措施外,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时段避免外出,或尽可能在避荫处。

五级 10和大于10 很强 尽可能不在室外活动,必须外出时,要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

污染扩散

指数级别简要说明

1级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级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3级气象条件属于中等水平

4级气象条件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5级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防晒

预报值指数级别 简要说明

天气预报

1.1级 属弱紫外辐射天气,长期在户外,建议涂擦SPF在8-12之间的防晒护肤品。

2.2级 紫外线强度较弱,建议涂擦SPF在12-15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3.3级 属中等强度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注意防护,建议涂擦SPF指数高于15. PA+的防晒护肤品。

4.4级 属强紫外辐射天气,外出时应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在15—20之间,PA++的防晒护肤品。

5.5级 紫外辐射极强,外出时应特别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20以上,PA++的防晒护肤品,并随时补涂。

应用

公众

报纸中的天气预报,图中为《观察者》和《世界报》的天气预报栏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

天气预报图标

航空

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电力系统

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其它

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热天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等。

现代预报

天气预报图标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1.收集数据

2.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3.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4.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天气预报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5.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天气常识

天气预报标识:雨转晴

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因为气象局每日提供给电视台,广播台,各大报纸的预报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地作出预报,怎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到突然的天气变化情况呢。从2009年9月开始,中国开通了121气象热线。平均每两小时就有一次新的预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例如扬州的121气象热线,可以同时接听60门电话,话费与普通的市话相等。

古代预报

主要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进行,简单的说古代的中国人把世界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再加上阴阳两种状态(这种分类也不是死板的,也是在变化的),根据阴阳五行的自身状态和转化规律进行预测。

日历里面的农历节气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