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一周天气 一周天气
一周天气情况回顾崇州下雨没有雨水_崇州明天有雨吗
tamoadmin 2024-09-27 人已围观
简介1.崇州市有什么特产2.天坑的出现代表着什么成都的天气需要官方解释到什么程度?成都的天气怎么样?3月14日上午8时15分,成都市气象台发布短期临近天气预报:目前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大邑、蒲江、新津、双流等地有对流发展。预计未来6小时,成都大部分地方有阵雨或雷阵雨,并伴有短时大风,局部地方有冰雹。请取预防措施。消息一出,网友们立刻回应:快来散吧,小饺子。成都的天气需要官方解释到什么程度?成都的
1.崇州市有什么特产
2.天坑的出现代表着什么
成都的天气需要官方解释到什么程度?成都的天气怎么样?3月14日上午8时15分,成都市气象台发布短期临近天气预报:目前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大邑、蒲江、新津、双流等地有对流发展。预计未来6小时,成都大部分地方有阵雨或雷阵雨,并伴有短时大风,局部地方有冰雹。请取预防措施。
消息一出,网友们立刻回应:快来散吧,小饺子。
成都的天气需要官方解释到什么程度?成都的天气怎么样?
成都市气象台观测,早晨,都江堰、邛崃、蒲江部分地方出现冰雹。
成都的天气需要官方解释到什么程度?成都的天气怎么样?
网友看毛拍摄的成都冰雹。
这是什么情况?冰雹不是夏天的“客人”吗?为什么它会在三月中旬到访?
成都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解释说,冰雹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强对流不稳定性,中层为干冷气流,垂直切变较大。同时,冰雹的形成、生长和降落也要求0℃温度层和-20℃温度层离地面的高度合适。成都的冰雹一般从3月开始,9月结束,5月和8月的冰雹日数最多,所以3月中旬出现冰雹是正常的。
“3月份以来,成都一直晴热少雨,局部积累了很多不稳定能量。14日早晨,在弱冷空气的触发下产生强对流天气。预计本周16、20日前后,成都出现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张涛说。
闪电和冰雹一样,都是大气环境不稳定的产物。
张涛告诉记者,3月14日上午,成都不仅下起了冰雹,还下起了春雷。
气象观测显示,3月14日上午,成都市崇州市、大邑、邛崃、蒲江等部分地方出现雷电活动,为2022年成都第一场春雷。
成都最近天气怎么样?
据@成都气象报
成都今天有小雨。
至16时,建阳全市最高气温27.6℃。
预计今晚到明天白天,天空会有所好转。
明天将是晴天。
气温为19~30℃
接下来的两天都在下雨。
11日有阵雨或雷阵雨。
12日降雨增多。
降雨以小雨到中雨为主
一些地方下大雨
最高温度下降到25℃左右
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
我们的城市被期望
9日傍晚到10日白天:多云,傍晚前后西部山区有分散性阵雨,气温18 ~ 30℃;
10日傍晚到11日白天:阴天有阵雨或雷阵雨,气温21 ~ 27℃;
11日夜间到12日白天:阴天有小雨到中雨,局部有大雨,气温20 ~ 25℃。
崇州市有什么特产
四川>成都>崇州 天气预报
22日(后天)
小雨转中雨
33/24℃
23日(周二)
小雨
31/23℃
24日(周三)
小雨转中雨
32/23℃
天坑的出现代表着什么
崇州概况:崇州市(原崇庆县)地处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东距成都37公里,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全市面积1090平方公里,平坝区占总面积的52%,山区占总面积的43%,丘陵区占总面积的5%。总人口64.15万人。市辖25个乡镇,与大邑县,新津县等县为邻。
崇州市历史悠久,古称蜀州,其建制历史长达2200年,公元316年设立县制,1994年撤县设市。崇州自古为繁荣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之称。崇州市所在地崇阳镇为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崇州市有“天府粮仓”之美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基地县、粮棉专贷大县和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崇州主产川芎、郁金,为全国川芎生产基地县。其怀远一带生产的乌梅远销日本等地。崇州枇杷茶宋代以来即进贡朝廷。称为“龙门贡茶”。其所产的黑香糯米被称为“黑米之王”,驰名中外。此外该市的竹编、藤编制品也远近闻名。
崇州市丰富的山、丘、坝、河兼有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众多的旅游风景,省级风景旅游区九龙沟、省级森林公园鸡冠山是其中的代表。崇州市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彩的人文景观,罨画池、州文庙、陆游祠、光严禅院为川西不可多得的历史胜迹。
行政区划:
镇:崇阳镇、怀远镇、元通镇、三江镇、江源镇、羊马镇、廖家镇、观胜镇、街子镇、三郎镇、万家镇、王场镇、白头镇、道明镇、桤泉镇,听江镇,隆兴镇。
乡:安阜乡、大划乡、梓潼乡、锦江乡、公议乡、上元乡、苟家乡、东关乡、济协乡、崇德乡、集贤乡。
著名景点:罨画池、州文庙、陆游祠、光严禅院
历史文化:据考古发现,早在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今市境内公议乡无根山麓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及至距今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今市境内公议乡天福村、上元乡芒城村及隆兴隆紫竹村便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古人类群落--城市。崇州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城市的出现,标志着崇州地区原始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开始。古老的崇州大地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中心地之一。
公元前8世纪,以江源(今崇州)为其治地的蜀国鱼凫时代最后一个蜀王杜宇,"教民务农",使古蜀国由渔猎转向农耕,江源地区成为长江上游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后秦国灭蜀,在蜀地封侯筑城置县,于公元前310年正式成立江原县。
公元301年(晋惠帝永康二年),李特在蜀地率关陇流民起义。次年,其子李雄攻克成都,建立成汉。公元312年,李雄分蜀郡江原县地置汉原郡,改西晋江原县为汉原县。公元347年,桓温伐蜀,蜀平后,东晋改汉原郡为晋原郡,改汉原县为江原县,并移临邛县于郡东南30里今三江镇北。
南朝萧齐时(479-502),改晋原郡为晋康郡,领县同宋。后周时,江原郡废。同时废江原、晋乐而新置多融县。
北周时(557-581),改多融县为晋原县,治所为今崇阳镇西南龙门街古城。晋原县历隋、唐、五代、宋、元、于明洪武初省入崇庆州,历时八百多年。唐之蜀州、唐安郡、宋之蜀州、崇庆军、府、总管府,元、明之崇庆州,均先后设治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民国废除清朝设置的府、州、厅。崇庆州因此而改为崇庆县,先后隶川西道、西川道、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庆县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7月,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管辖。1994年6月经院批准撤县设市,"崇庆县"之名自此成为历史。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市境内属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类型,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中山区占了全市总面积的38.4,低山和丘陵为8.7%,平坝为52.9%。地势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升高。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最高处为苟家乡境内极西处之大雪塘主峰,达5364米。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560米,最低点为三江镇境内之蒙渡,海拔高度仅480米。
主要河流:市境内主要河流有3条:西河、黑石河和金马河。
西河发源于苟家乡内火烧营北麓,向东流自鹞子岩出山口入平原,至元通与味江、干五里河、泊江汇合。元通以上又称文井江。自元通以下转向东南流,有沙沟河、向阳河、白马河流入。再向南流经三江镇的蒙渡入新津县境。全长109公里,市境内长96.8公里,流经14个乡镇,为全市最长河流。
黑石河又称"黑石大江",于都江堰市柳街乡流入市境,向南流经9个乡镇,于三江大桥处与羊马河汇合流入新津县,总长65公里,市境内长32.15公里。
金马河系岷江之正流,自都江堰市沿江乡流入市境,沿市东界,断续为崇州与温江、双流的界河。市内河岸(右岸)全长10公里。
上述3条主要河流同市境内180多条大小支流相联结,在全市构成水道网,至新津县境内汇入岷江。
气候:崇州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5.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4℃温差为19.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61.5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12.4㎜,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冬少,春季为176.1㎜,夏季为588.0mm,秋季218.4mm,冬季为29.9mm。风向频率以静风最多,占全年的37%;其次是北风,占9%。年平均风速为1.3m/s。平均霜日19天,平均无霜期为285天。年平均雪日3天,且雪量较小。主要灾害性天气为连续性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寒潮、霜冻等。
土地:全市总土地面积为1090.17k㎡。其中,山地面积471.52k㎡,丘陵面积54.95k㎡,平原面积563.7k㎡。山、丘、坝内共有水域10万亩,全市大体形成"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土地结构。
矿产:崇州境内矿产丰富,现已发现的有1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5种:煤、铅、锌、石灰石和泥炭;尚未查明储量的9种:硫铁矿、银、金、云母、雄黄、石膏、铝、盐和天然气。矿点分布于苟家、万家、毛郎、怀远、街子、公议、王场、道明和隆兴等乡镇。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最多,正开的矿种有3个:煤、石灰石和金。曾开过的矿种有6个:泥炭、锌、硫铁矿和石膏。
水:除降水外,全市年河川径流总量为157074万立方米。其中都江堰输水量80511万立方米,本地河流水量73952万立方米,山丘塘库蓄水、机电提水、山溪沟引水和可利用的浅层地下水计2611万立方米。农业生产可利用水量为67648万立方米,平均每亩有水1090立方米。
全市水力丰富,理论蕴藏量总计为110900kw,可开发量为53605kw。
全市由河流、池塘、水库、水凼等构成水面共计10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为3807亩。尚有可开发水面3500余亩。
生物:崇州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宜于生物生长。植物方面树种繁多,遍布山、丘、坝的乔、灌木,主要有65科300余种,药用植物占120余种。属国家保护的珍贵稀有树木5种:红豆树、水杉、珙桐、罗汉松和紫檀。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以及软体类、节肢类、环节类等动物达数百种,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岩驴、獐子、扭角羚(即野牛)、大熊猫、小熊猫。名贵鸟类有相思鸟、百灵鸟、野雉、鹦鹉、贝母鸡等。此外,还有罕见的大鲵(娃娃鱼)和梆梆鱼(俗名)等。
崇州市是全国十四个熊猫生态自然保护区之一。
林木:崇州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中。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树种繁多,共有65科200余种。乔、灌、针、阔叶林木皆有。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1%,分为高山水杉涵养区,中山用材、经济林区,丘陵薪炭、经济林区和平坝路旁综合区。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近百万立方米。
旅游:山、丘、坝兼有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众多的旅游风景区。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多的人文景观。仅市府驻地崇阳镇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内,便有建于唐盛于宋,兼具江南园林和四川园林风格的罨画池;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的州文庙,以及目前在国内除浙江绍兴外纪念陆游的专祠陆游祠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列为成都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代名将陕甘总督、一等昭通侯杨遇春的宫保府。在全市境域内,则形成了以森林文化、熊猫文化、龙文化为主的雪山森林、湖光山色游览区,主要有:省级旅游风景区九龙沟,省级森林公园鸡冠山,湖光山色见长的白塔湖,康熙皇帝赐书"光严禅院"的凤栖山古寺等。
特产:汤麻饼 道明竹编 怀远三绝(冻糕 叶耳粑 豆腐帘子)
经过省地质工程勘察院4名地质专家反复勘察,“天坑”与地震、天气无关,是一种正常的地质现象 5月27日,大邑新场镇一处水田突然发生地面塌陷,形成“天坑”。三天后,崇州怀远镇的一处水田,同样也发生了地面塌陷,又一个“天坑”诞生了。地震前兆?极端天气?一时间,传言纷纷。 昨日,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邀请资深地质专家反复勘察这两处“天坑”,得出其形成的初步原因,认定两处“天坑”和天气、地震都没有任何关系。大邑的“天坑”是由于抽取地下水冲走土层砂粒造成的;而崇州“天坑”则是由于附近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连续爆破使土层变松引起的。 “天坑”处理建议 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 加强监测,严防附近类似地面塌陷的产生 尽快回填,回填时要避免砂土等透水性较强的土体 回填之前阻挡灌溉水继续流入坑洞中,以免坑洞扩大 记者探访 喷泉过后现“天坑” 数百人参观 在崇州市怀远镇达通村6组,要询问哪块田里有个大坑,几乎都知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顺着田埂来到大坑处。在一块插有秧苗的水田里,有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坑。周围的田埂上,满是脚印。正在田里施肥的村民老王说,前几天来看大坑的人特别多,有人员,还有周围村民,估计有几百人。 老王称,5月30日中午,几个村民正在田里忙活,突然看到这块田里一根水柱冲天而起,差不多有附近电杆那么高。大家觉得很奇怪,跑过去看,就发现田里有一个大坑。田里的水不停地往洞里流,到现在都没停。村里好多人觉得很神奇,纷纷慕名来看,前几天下雨都有很多人来,所以附近田埂上脚印特别多。但是老王却见怪不怪:“这种现象太多了。其他地方还有更怪的呢。” 但村民陈红有些担心,她不敢走下水田到大坑边上去看,只敢站在田埂上,远远地看一看。她反复问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喷泉”和“天坑”。她家的水田离大坑不远,“水漏得快。现在田里灌了水,一两天就现出泥巴了。以前灌水一次要管三五天。”最近这几天,她不敢下水田。“幸好田陷下去那个时候,田里没有人哦,不然可能就有人掉下去了哦。我就怕在旁边的田里走,如果突然又垮了,还难拉上来呢。让胆子大的男人去下田吧。” 大坑所在的水田,是60岁的村民刘秀英家的。她说,大坑里面有多大,谁都不知道。田里的水都流到坑里去了,坑四周的泥也流了进去。她在坑口四周垒起了一圈泥坎,挡住水流。不过,现在她还得每天给田灌水一次,“水消得快”。 坑在水田里,周围也没有竖立警示牌。村民最近都担心调皮的孩子踩进水田里,一不小心掉进坑里。 调查结果 大抽地下水、勘探爆破是祸首 为了弄清“天坑”形成的原因,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特别请了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等4位省内知名地质专家,到2处“天坑”实地考察。 专家勘察发现,两处天坑深度差不多,大邑那处有1.5米,崇州的有1.3米。但这两处“天坑”属于正常地质现象,与地震前兆没有关系。其中,大邑新场镇的“天坑”,是由于常年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砂卵石层中的细粒砂逐渐被地下水带走,这使得砂卵石等颗粒较大物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被架空了。一旦地下水位变化,而5月又是雨季和水田灌溉季节,在地表水不断渗入的情况下,地面因此发生塌陷。其实,此前有拖拉机已经在此处遭遇“陷阱”,但没有引起注意。 至于崇州怀远镇的“天坑”,专家发现,这附近几米内,曾在2007年时经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当时进行勘探时,施工人员进行过爆破,也使用过钻头钻探。地下卵砾石层的结构疏松了,在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形成架空。同样由于降雨和水田灌溉的影响,导致“天坑”出现。这个“天坑”产生后,还向外喷出水柱,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塌陷后卵砾石层中孔隙体积缩小,地下水流通不畅而导致的。 “其实两处地面塌陷都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地质现象,并不少见。”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出具了初步的建议书,建议坑洞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都应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防止小孩掉入坑洞。此外,还要加强监测。 专家问答 规范施工行为 避免“天坑”产生 昨日,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详细解读“天坑”频现的原因。 问:最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天坑”,大邑和崇州更是连续产生,有不少市民怀疑是地震前兆,你怎么看? 刘俊贤(以下简称刘):这和地震没有关系,和极端天气也没有关系。雨季是间接性因素。大邑和崇州出现“天坑”的位置经过勘验都不属于断裂带。如果断裂带上出现这种情况,的确值得警惕。但处于非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面塌陷,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天坑”的产生是人为造成的,雨水和灌溉水加速了“天坑”产生的速度。 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因素引起“天坑”出现? 刘:抽水、放炮都有可能引起地面塌陷。这个不仅出现在农村,城市也有可能发生。工程施工不规范都有地面塌陷的危险。比如说,如果工程施工,降水孔小于一个规定的标准值,就有这种危险。施工附近的地面不仅可能出现塌陷、沉降,也有可能出现裂缝。这次崇州出现的“天坑”,是由于放炮爆破引发的,当年放炮的中心点位离这次塌陷的地面距离仅为2米,“天坑”周围都是有裂缝的,水就顺着裂缝流下去了。 问:如何才能避免“天坑”的频频产生? 答:关键是建设部门应该规范施工行为,比如施工时含砂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施工要提前布置好红线,安全距离是15米,如果离建筑物或重要地段近了,就不应允许动工。 本报记者 赵倩 余文龙 地点 深度 成因 结论 “天坑”1 大邑新场镇 1.5米 常年大量抽取地下水,冲走土层砂粒 正常地质现象 “天坑”2 崇州怀远镇 1.3米 附近地震物探勘探,爆破使土层变松 正常地质现象 相同点 地下卵砾石层被架空,地表水(主要是雨水、灌溉水)不断渗入,地面发生塌陷 鉴定人: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等4位省内知名地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