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石家庄上周天气回顾_石家庄一周天气变化趋势分析

tamoadmin 2024-08-28 人已围观

简介1.河北省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2.如你是天气预报员,你如何分析天气变化的过程?3.气象台如何预测天气变化4.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辅导: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5.2024年气候趋势6.近几年冬季气温变化7.急求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成因分析如何分析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首先要明白,天气系统是指伴随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形式,并非仅限于教材所列的几种常见形式。学生常囿于教材的学习,认为天气系统仅指锋、气旋和反气旋,遇到

1.河北省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

2.如你是天气预报员,你如何分析天气变化的过程?

3.气象台如何预测天气变化

4.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辅导: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

5.2024年气候趋势

6.近几年冬季气温变化

7.急求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成因分析

石家庄上周天气回顾_石家庄一周天气变化趋势分析

如何分析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

首先要明白,天气系统是指伴随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形式,并非仅限于教材所列的几种常见形式。学生常囿于教材的学习,认为天气系统仅指锋、气旋和反气旋,遇到关于天气变化的问题就拿这几种天气系统去生搬硬套,一旦不相吻合就束手无策。其次,天气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有生成和消亡的过程,静止的天气系统是不存在的。学生常常对天气系统的移动而导致的种种天气现象的辨析感到困惑,特别是遇到陌生的情景状态更是无从下手。其实新课标所谓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指多方面的,并非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和技能、或根据教材案例会迁移应用就具备地理素养了,地理素养是指应具备一种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灵活应用陌生的信息来论证探究解决新问题。如下题:

例1.?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9℃

12℃

15℃

18℃

0℃

3℃

海拔/m

6℃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40

80

120

160

距离/km

西

湖泊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答该题的最大误区是试图希望根据图示8时气温剖面推断出是何种天气系统,锋?气旋?反气旋?热力环流?似是而非,搞得自己满头雾水,因判断不出是何种天气系统而无从下手,这正是思维僵化的表现。其实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虽需调用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忠实于具体问题所设置的情景,提取情境中蕴含的相关信息,舍己从人,而不要先入为主的套用固定知识。题中提供的信息完全可满足于解答各题,本题并不需要去判定是何种天气系统,也和教材所讲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不相符合。

第1题,题干给出空气的密度与气温、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从图示8时气温状况剖面可知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温差最大,则甲地上下层空气密度差异最大,大气垂直状况最不稳定,垂直对流最旺盛。乙、丙两地相比,乙地近地面等温线向上弯,则温度比丙地高,因空气密度与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使湖泊附近的乙地因水汽多而近地面空气密度更低,乙、丙两地高空温度差别不大,故乙地上下层空气密度差异比丙地大,空气垂直对流比丙地强,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D项正确。

第2题,据题干“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由8时至12时(正午),该天气系统将向东移动大约80千米左右,“高空气流”正午前后正好移至乙地(湖泊以东),且图示乙地湖泊面积较大,在湖泊附近水汽多,导致乙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小。从8时气温状况剖面可知该高空气流等温线密集,为冷、密度大的空气,移至乙地时会导致乙地气团上下层密度差异增大,而气团上下层密度差异越大越易导致对流,故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项正确。就A项而言,因原位于甲地以西的高空气流(等温线密集——冷、密度大)正午前后已全部覆盖于甲地上空,此时甲地上下温差虽不如乙地大,但也应有明显对流运动,天气发生变化,或许有云雾阴天甚至降雨类,故气温上升一定比丙地慢(丙地正午前后尚未被高空冷气流覆盖);C、D证据不足,有的学生主观推测低空气流该如何移动、正午前后状况如何,都是没有必要的,题干未说明低空气流的运动趋势,即可认为低空大气状态并未改变。则甲、丙地风向不确定,即使该题用气旋系统来套用,正午前后作为北半球气旋东部的丙地应该是偏南风,而甲地位于气旋西部,应是偏北风,故只有B项说法最符合。

例2.?下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CB

b

天津

1060

a

1062.5

武汉

c

北京

1060

d

1072.5

杭州

图6(单位:百帕)

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a

c

b

d

A.

b

c

d

a

B.

d

a

c

b

D.

c

b

d

a

C.

2.据图6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该题提供四幅中国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反映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寒潮多发生于深秋初冬或初春季节,由“寒潮”知为冷锋天气,移动方向为自北向南推移,则冷锋位置也是自北向南移动,得出第1题答案为C项。结合冷锋天气锋前锋后的表现状况,可知a图武汉、b图天津均位于锋线之后且紧靠锋线,皆有大风降温降水天气;北京、杭州位于冷锋之前,天气晴朗,况且冷锋降水历时短,雷雨多发生于中国北部区域夏季午后,故C、D项皆错,正确答案为B项。

例3.?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图7

A. 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

与上题不同,该题给出四幅天气系统图,考查锋面雨带推移的时间、蒙古高压强盛的季节、台风出现的季节等。图①中,准静止锋出现在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为春季。图②中,海洋高压较为强盛,统治范围扩大,杭州为其笼罩,出现伏旱天气,为夏季。图③中陆地冷高压强盛,杭州此时低温少雨,为冬季。图④中,杭州受台风活动影响,多为秋季。正确答案为C项。

河北省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16世纪以前,人们只能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象物象来判断天气或气候的变化,随着科学观天测云经验的积累,一些有预示性的云天现象被编成谚语而流传,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等,今天,这些谚语在我国农村仍然广为流传。 17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气象观测进入到应用仪器阶段,随着气象站的建立和气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演变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单站预报方法。 100多年前,随着电报和探空气球的出现,地面和高空的气象报告可以被较快地传递和集中,欧洲出现了天气图。 19世纪后半叶,英法等国一些科学家开始用分析天气图来制作天气预报。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发现了风压定律;1917年至1928年挪威人皮叶克尼斯父子和瑞典人贝吉龙等创立了气团、锋面的学说;1937年至1939年美籍瑞典人罗斯贝创立了大气长波理论,使天气图预报方法由浅入深日臻成熟。 现在,计算机及航天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天气预报科技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如你是天气预报员,你如何分析天气变化的过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气候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候,是指气象要素中可被开发利用的太阳能、风能、热量、降水、云水和大气成分等。第三条 气候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当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保护优先、统筹规划、趋利避害、科学利用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负责,根据本行政区域气候特点,将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按照国家规定将由地方承担的气象基础性公益事业部分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监督,组织开展气候探测、调查、区划和评估论证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关工作。第六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应当加强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基本知识,宣传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法律法规以及气候变化应对措施。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气候。第二章 气候探测第八条 本省实行气候综合调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候综合调查工作。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气候探测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气候探测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承担气候的探测任务。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在相应职责范围内承担气候探测任务。第十条 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当充分利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台站现有的探测资料,现有探测资料不能满足需要,确需新建探测站(点)的,应当将探测站(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探测时段、探测要素、仪器设备、资料传输、存储方式和目的用途等相关信息报探测站(点)所在地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在备案范围内进行探测。第十一条 境外组织和个人从事气候开发利用或者科学研究,需要设立探测站(点)的,应当报省人民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同级国家安全机关、保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程序批准,并在批准范围内探测。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以任何方式提供、泄露给其他组织和个人或者予以发表。第十二条 鼓励应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事气候探测。

气候探测应当执行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气候探测方法、标准和规范,使用经审查合格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和经检定合格的气象计量器具。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规定职责探测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保障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需要。

县级以上人民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可能引起气候恶化的大气成分进行监测,大气成分出现异常时,应当向本级人民报告,并抄送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十四条 本省实行气候探测资料统一汇交制度。气象台站以及从事气候探测的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向省人民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候探测资料。

气候探测资料汇交办法由省人民制定。第十五条 省人民应当组织气象、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等机构或者部门,建设气象、大气环境、地质灾害、海洋、水文等资料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为气候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章 气候保护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取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城乡绿化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第十七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分析本行政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分布状况,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提出本行政区域气候保护的建议。

气象台如何预测天气变化

如我是天气预报员,我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天气预报员的工作流程,认真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作出尽量准确的分析。第一,我会利用自己的气象学知识,并结合本地天气的实际情况,对本地的天气状况形成基本认识,我会充分了解本地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气候规律,例如,哪块区域是降雨多发带,哪里是强对流天气频发区域,熟悉本地的各种灾害性天气或者是高影响天气。第二,我会认真分析本地的天气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地天气的影响系统。具体来说,看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系统是什么,推断系统的演变快慢和速度,预测未来的位置和变化趋势。就此,对本地的天气变化有个初步的判断与推断。第三,结合数值预报的结果,对自己的判断和推断进行修正,从而形成最终的对天气变化的分析与判断。如果是要分析未来几个小时的天气变化情况,则要进一步结合雷达图和卫星云图进行判断,比如根据云图分析未来短时间内将有大范围降雨,一要提前预报哪里会成为可能的降雨中心,二要预报判断降水的性质和降水量,并根据预报结果,确定是否要发布预警,判断预警的级别。另外,为了确保对天气变化情况分析的准确性,要与几个预报员,特别是与有经验的预报员进行天气会商,并将最终讨论结果交由首席预报员确认,减少或避免预报事故。总之,分析天气变化的过程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在严格遵照流程做好天气情况分析工作的同时,作为一个尽职的天气预报员,还要加强对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集合预报技术等与天气预报相关的新资料、新方法、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技术水平,尽力为民众作好天气预报,方便民众轻松出行、预防灾害。

城市规划师相关知识辅导: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

气象台对某地作出未来某时段的天气预测,是依据气温、湿度、露点、气压、气团的改变走势,运用特有的计算方程式、气象卫星传来的图像分析、再参考过去同地、同时的气象历史记录作比较,作出较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预测

气象无国界,中国各地布满了许多气象台和气象观察站,各气象站之间、和邻国的气象站和气象观察站之间,都有讯息和资料的交流

例1:在冬季时,有股冷气团在西比利亚已成形,且有向南移动的趋势,两地气象台之间有照应

例2:在台风季节,有股台风在西太平洋已形成,且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台还两地气象台之间有照应

除非很有把握时,在整体大面积气象改变趋向急速波动和变化时,预报员一般会作出趋于“保守”的预测

对于降水的几率,所有气象站都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达。

2024年气候趋势

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

城市的辐射和日照

城市的热量平衡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的风及局部环流

城市的降水及水分平衡

城市的大气污染及与城市气候的关系

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4.1 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

城市除了受当地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区域气候因素的作用外, 还受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放出热量及水汽的影响, 因而形成有别于近郊区和乡村的局地气候。通常我们称之为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即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

在城市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中, 要消耗大量能源。据统计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每天要消耗煤3000t, 石油2800t, 天然气2700t, 同时排放出粉尘约150t, 二氧化硫150t, 一氧化碳450t, 一氧化氮100t。当这些粉尘和有害气体进入空气后, 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 影响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 减弱能见度, 为云雾提供丰富的凝结核, 从多方面影响气候。如果污染物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 还会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如家庭炉灶、取暖、工厂生产、公共交通、人、畜的新陈代谢和其他各种能源燃烧所排放的热量, 使城市比郊区增加了许多额外的热量收入。这种人为的热量在某些中高纬度城市可以接近或超过太阳辐射热量。如在德国的汉堡每天从煤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为167J?cm2, 而冬季地面从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一天中所得到的热量为175J?cm2。在莫斯科, 人为热竟超过太阳辐射热的3倍, 对城市增温的影响十分显著。

此外由于城市供水、排水的方式和农村不同, 在燃烧和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中还产生一定量的“人为水汽”进入大气, 致使城市中的水分平衡与农村有明显差异。

4.2 城市的辐射与日照

城市太阳总辐射较乡村少

污染物浓度大?直接辐射少?散射辐射多?总辐射少

城市下垫面反射率小

冬季更是如此.反射率小意味着吸收率高

总体说,城市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乡村差别不大

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

1 大气污染物多,云雾多, 透明度小;

2 热岛效应所引起的对流云经常出现

城市内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

此为建筑物遮阴所致, 主要取决于街道走向, 及建筑群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 H/D

北墙冬半年完全荫蔽, 夏半年一天两次日照, 但时间不长; 南墙每天一次, 但随太阳赤纬增加而减少

城市的热量平衡与城市热岛效应

热量平衡

人为热的大量输入: 工业生产、家庭炉灶、空调制冷、机动车排放、冬季取暖等

下垫面导热率高出乡村3倍, 热容量较乡村大1/3倍, 因而贮热量大

热收入远高于乡村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城市气候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在中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这一现象均普遍存在。

城市热岛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同一时间城市和郊区气温的对比

同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

城、郊气温对比

Tu-r—热岛强度=同时间同高度(离地1.5m)热岛中心与近郊的气温差值。

“城市热岛”矗立在农村较凉的“海洋”之上, 国内外均如此:

冬季傍晚上海市区比郊外要高2~5?C;

巴黎城中心年均温比郊区高1.7?C

城市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

随城市化发展, 市区呈现出越来越暖的趋势.如东京历史时期气温逐年变化可分三个阶段

1920~1942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上升(城市发展)

1942~1945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下降(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东京城市受到大规模的破坏, 城市热岛效应不存在)

1945~1967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上升(战后城市建设迅速恢复, 气温又开始回升)

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

周期性

日变化: 夜晚强, 白昼午间弱

年变化: 冬秋两季比夏春两季表现更明显, 可能归因于冬季城市取暖耗能较多, 释放大量人为热量

周变化: 明显受工休日周期影响, 周末弱, 周内强

非周期性

1)临界风速:风速大则热岛效应小,超过临界风速时则消失

2)云量:强热岛大多出现在无云的天气状态下

城市热岛强度的地区差异

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的布局形状、城市地形等有密切关系。团块状紧凑布局,城中心增温效应强。条形分散结构,城中心增温效应弱。 盆地或凹地,由于风速小,热岛效应特别强,这里不仅抵消了冷空气的下沉作用,反而成为最暖的热岛中心

城市规模(面积、人口及其密度等)对热岛强度亦有影响

城市附近自然景观以及城市内部下垫面性质亦对城市热岛强度起一定作用。无绿化的宽阔街道和广场,到中午时剧烈增温,在夜里又急剧冷却,气温日振幅。林荫道和有绿化的广场白昼较凉爽,气温的日振幅较小

此时郊区因近地面层空气流失需要补充,于是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上流回到郊区,在郊区下沉,形成一个缓慢的热岛环流(local heat island circulation),又称城市风系。在近地面部分风由郊区向城市辐合,称为乡村风(country breeze)。

应该指出, 向城市中心辐合的乡村风, 并不是很稳定的, 它往往具有间歇性或脉动性(周期性),即吹一段时间,要停一段时间。此脉动周期约为1.5~2.0h。这种脉动性在夜间特别明显。

城市发展对盛行风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多,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增加,下垫面的粗糙度加大,因而有使城市年平均风速减小的趋势。

城市的平均风速比郊区小。

城市与郊区风速的差值还因时、因风速而异: 一般是白天差值大,晚上小;夏季大,冬季小。

城市覆盖层内部风的局地差异

从城市整体而言,其平均风速比同高度的开旷郊区小,但在城市覆盖层内部风的局地性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风速极微;而在特殊情况下,某些地点其风速亦可大于同时期同高度的郊区。造成城市覆盖层内部风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街道的走向、宽度、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和朝向不同, 当风吹过城市中鳞次栉比、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 因阻障效应产生不同的升降气流、涡动和绕流等, 使风的局地变化复杂化。

盛行风遇到不能穿透的建筑物时, 在迎风面上一部分气流上升越过屋顶, 一部分气流下沉降至地面, 另一部分则绕过建筑物的周侧向屋后流去。当盛行风向与街道平行时, 由于狭管效应, 风速会加大。如果风向与街道成一定角度则风受阻而速度减小。在街道中部风速要比人行道靠近建筑物的部分大些。如果以街道中心的风速算作100%的话, 那么在迎风面的人行道风速为90%, 背风面的人行道风速只有45%。人行道旁如果种植行道树, 树叶茂盛时风速将再减低20%~30%; 在公园的浓荫中, 风速更会削弱50%上下。

近几年冬季气温变化

2024年气候变化趋势有全球平均温度持续上升、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异常天气频发等。

1、全球平均温度持续上升

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的数据,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趋势。到了2024年,我们可以预见到全球平均温度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可能导致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如热浪、干旱和暴雨。

2、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增长,城市热岛效应将成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混凝土建筑物、车辆排放和人口密集等因素都会导致城市区域比周边地区更高的温度。这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长时间和更高强度的炎热天气。

3、异常天气频发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24年将可能经历更多的异常天气。这些包括剧烈的风暴、洪水、干旱和林火。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直接威胁,并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破坏。

应对极端天气的措施

1、远离危险地带

注意避免到积水区域,不可冒险涉水,不可在水坑中嬉戏打闹,不要沿着山谷低洼处等危险地方行走,尽量选择地势高、安全的地方。还要远离室外高空危险物,如广告牌、危旧房、高大树木、建筑工地等,避免接触金属物体、高压线、电线杆、路灯杆等,以免发生触电等危险情况。

2、做好居室安全防护

若房屋地势较低,建议门口放置挡水板、沙袋等工具阻挡雨水渗入。如果雨水不慎漫进屋内,则需及时切断屋内电源、燃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避免发生漏电、漏气等危险。如果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峡谷、河边等区域,在暴雨期间应提高警惕,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

急求天气预报不准确的成因分析

,给你粘吧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

黄嘉佑 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使用160 个测站冬半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最近几十年(1951/ 1952 —2003/ 2004) 的冬季气温变化趋向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冬季的前冬和后冬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趋向性差异。趋向性差异在年际的变化方面的表现,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变化趋向的一致性,即前冬有变暖的趋向,后冬也有变暖的趋向,但是前冬变暖趋向不明显。而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不同,表现在冬季气温变化,虽然也存在变暖趋向,但是前冬变暖的趋向比南方趋向明显。第2 个气候变化特征,南方地区是前、后冬

相反的变化趋向,即前冬暖(冷) ,后冬则冷(暖) 。而北方地区这种特征表现不明显。趋向性差异在年代际的趋向性变化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缓和,在1980 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同样都是下降的,但是后冬下降速度较前冬加快,而在1980 年以后,前后冬的气温变化趋向都是上升的,但是后冬上升速度也较前冬加快。不同的前冬和后冬气温序列不同时段标准化距平的平均值也存在差异。南方地区1980 年以前,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比常年偏低。但是后冬偏低程度较前冬缓和,而在1980 年以后,气温均比常年偏高,后冬偏高的程度也较前冬缓和。而北方地区在1980 年以前,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低,后冬气温偏低的程度较前冬大。而在1980 年以后,冬半年气温均比常年偏高,而且后冬偏高的程度较前冬大。关键词: 气温变化,冷趋向,暖趋向。1引 言近年来,气温变化的趋向性研究受到气象学家很大关注。例如胡桂芳等[1 ]对济南、青岛年及四季的平均和平均最低(高) 的百年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近百年来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但前者的增温率明显高于后者;最高气温青岛呈上升趋势,而济南却呈下降趋势。这种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趋向性变化趋势在国内外均有很多的表现[225 ] 。

回答 共 3 条

影响天气预报不准成因分析的QIANHOU顺序:

1、 目前可以获得的气象观测资料过于少

2、 由于技术上、环境上(高原、森林、大海、沙漠、冰原地区等)的原因,气象观测网络还存在缺陷

3、 正因为资料不足、网点少,影响到人们对大气运动的机理的认识有限

4、 资料不足,建立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5、 资料不足,对天气本身变化迅速,也就难以捉摸

6、 资料不足,造成决策预报有难度

7、 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

8、 气象预报的表达欠妥(国内预报很少说“有可能”的情况,实际上概率预报应该是最准确的)

9、 人们的自身感受(天气变化可能是一个很小范围的事情,处在同一地的人可能对天气有不同的感受)

11、 现代科学技术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