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图表 天气图表
北京未来一周天气预报来了昼夜温差高达15谨防秋燥吗为什么了_未来12小时北京天气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1.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情况怎么样2.武汉未来三天天气预报武汉未来三天天气预报查询3.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1.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一)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3、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4、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6、乌龙打坝,不阴就雨.
1.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情况怎么样
2.武汉未来三天天气预报武汉未来三天天气预报查询
3.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1.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一)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3、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4、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6、乌龙打坝,不阴就雨.7、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8、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9、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10、鱼鳞天,不雨也风颠.11、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11、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12、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1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14、云吃雾下,雾吃云晴.1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16、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1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18、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19、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二)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2、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3、开门风,闭门雨.4、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5、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6、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7、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会晴.8、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10、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11、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1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暴雨.13、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14、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1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16、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17、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18、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19、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20、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21、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22、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三)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2、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降大雨.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5、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6、春雷十日阴,冬雷十日寒.7、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8、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四)观物象测天谚语 1、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2、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3、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5、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6、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7、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8、蜜蜂花忙,短期有雨降.9、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10、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11、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12、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13、猫洗脸、青蛙叫雨必下.14、螳螂乱飞,有阵雨.15、蜘蛛结网,久雨必晴.16、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17、蛇过道,大雨到.18、知了鸣,天放晴.。
2.气象的小知识
一)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3、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4、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5、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6、乌龙打坝,不阴就雨。7、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8、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9、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10、鱼鳞天,不雨也风颠。11、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11、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12、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1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14、云吃雾下,雾吃云晴。15、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16、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17、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18、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19、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二)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2、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3、开门风,闭门雨。4、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5、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6、东风急,雨打壁,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7、旱刮东风不下雨,涝刮西风不会晴。8、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9、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10、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11、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12、顶风上云,不雨就阴,急风行暴雨。13、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14、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15、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16、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17、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18、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19、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20、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21、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22、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2、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降大雨。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5、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6、春雷十日阴,冬雷十日寒。7、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8、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
(四)观物象测天谚语
1、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2、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3、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5、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6、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7、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8、蜜蜂花忙,短期有雨降。9、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10、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11、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12、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13、猫洗脸、青蛙叫雨必下。14、螳螂乱飞,有阵雨。15、蜘蛛结网,久雨必晴。16、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17、蛇过道,大雨到。18、知了鸣,天放晴。
3.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1.降温 据统计,中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
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 2.大雪 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
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3.冻雨 冻雨是从高空冷层降落的雪花,到中层有时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层,又成为温度虽低于0℃,但仍然是雨滴的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滴从空中下降,当它到达地面,碰到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时,立刻发生冻结,就形成了冻雨。
出现冻雨时,地面及物体上出现一层不平的冰壳,对交通、电力、通讯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 4.雾凇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
中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
5.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扩展资料:
2.雨后经常会有彩虹 一场大阵雨后的空气中,天空就飘浮着许多小水珠。它们就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三棱镜。
太阳光通过它们时,先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然后再反射回来。这时,如果有人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一条色彩缤纷的彩虹。
3.冬天一般都会下雪 冬天来了,为什么会下雪呢?这是因为冬天温度低,地面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而高空云层的温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小冰晶、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它就从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就是下雪了。
如果有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的温度比较高,就好像一只大手托着雪花似的,雪花在云层里长大的时间就会长一些,降下的雪花也就比较大。 4.先看到闪后听到雷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
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传到地面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光每秒钟要传播30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只能1秒钟传播0.34千米。声速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闪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大,有的声小。你可以根据声音传到地面的时间大致判断云层到地的高度。
光到地面几乎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认为是0,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间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闪电处到你的距离了。 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4.写一条你知道的气象知识
1、春天囝仔面。
(意即春天晴雨多变) 2、春看山头,允冬看海口。(看天经验:冬春季同安西、北面山头方向云的能见度、天气现象变化,夏秋季南一东南方向海口云的能见度、天气现象变化,预示未来12~48小时内本地天气的变化,闽南方言“允冬”意即晚季稻生长收成这一季节) 3、春寒雨那泉,冬寒烤大旱(春寒雨如泉,冬寒作大旱)。
春寒雨滴,冬寒断滴。 4、春南夏北,无水磨墨。
春北夏南,草埔成潭。 5、春天连阴,起南风现停。
(科学道理—春季同安冷暖空气交汇时常下雨,当南风吹来后,将冷空气推向北面,本地回暖,天气常会转晴) 6、夏天雨绵绵,起北风便晴。 7、秋天西风雨,东北晴。
8、秋后北风起,干到断半滴。 9、春东风,雨祖公;夏东风,热烘烘。
10、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东风晴。 11、雨过起东风,夜里雨更凶。
(春季、雨季适用) 12、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13、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
(这说明风向对于空气的冷、暖、干、湿的影响) 14、白露南,三日一次澹。 15、白露南,脚兜澹;白露北,无泉目。
16、热极生风,闷极生雨。(实践经验:夏秋季台风影响有不少是出现在最高气温高于35℃,再过5天左右的时间;在春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在闷热的天气条件下易出现雷阵雨;配合夏秋季适用谚语“日暖夜凉,东海也干”,可领会到凉、热、干、湿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 17、西风不过午,过午便有台。
(第17~22条关于台风的谚语只适用在台风季) 18、西风过午,不出三日台风来。 19、风西,台风会来无人知。
(老农云:1959年8月23日傍晚前后西风明显,半夜强台风登陆同安) 20、东南淹同安,西南淹漳州,东北淹泉州。(在台风影响下,风向不同,雨量中心位置也不同)。
5.关于秋天的生活小常识
秋天生活小常识大全 立秋之后,秋风秋雨渐多,天气由热转凉。
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也是人们发病较多的时节。常见的有支气管炎、哮喘病复发,肠胃疾患增多、“热伤风”等。
因此,人们在秋季一定要注意保健,做到防病于未然。秋季,是慢性支气管炎高发期,其中有旧疾复发者,也有因着凉的新患者。
此类病少则一二周,多则经月不愈。有旧疾者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烟,以防复发。
正常人也应适当增减衣服,以防受凉而致病。秋季,冷暖更迭,早晚温差较大,这时哮喘病最易复发。
该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有此病史的人对湿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且适应能力较弱,所以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秋季又是草枯叶落时节,空气中过敏物质增加。
因此,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尽量减少与致敏因素接触,如果有已知过敏原的,应注意避免接触,防止发作。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 *** 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皮激素等分泌增多,对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患者大为不利。
另外,秋季由于阳气弱阴气长,肠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肠胃疾病,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多参加一些锻炼活动,以改善肠胃道的血液循环,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吃东西要定量、定时,少吃冷饮和瓜果,避免过热、过硬、过辣,以防加重胃疾。由于秋季天气渐凉,有少人早早就添加许多衣服,唯恐伤风感冒,却不知这样反而易患“热伤风”。
常言说“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是靠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凉”,问题是要加得适当。
秋季饮食注意什么进入秋季,气温变得凉爽宜人。温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
同时这个时候又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数量又多,是安排饮食的最好季节。不过,如果安排不当,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或是食性不当而伤身,那么秋季安排饮食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这样不好。
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
怎样做到呢?首先应当少吃一些 *** 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
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秋宜温”忌生冷。
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所以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除日常生活调适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并根据秋季的特点,服用润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人参、西洋参、百合等。(金济)秋季注意自我保健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
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及时增减衣服。
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二、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三、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
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
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四、是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
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五、是重视精神调养。
阴虚的人,肝火,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
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秋季注意去火秋季到了,气温变化,又到了常见病多发时期,特别是孩子和体弱者.上几天看<;思考中医>;,颇有一些领悟和感悟.(呵呵,我始终是个悟性比较好的人,自我表章一下.)按伤寒论的观点,人体的大多数病都是一个平衡失调的问题.言入正题.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夏季时,人的体内温。
6.生活气象小知识
(meteorology)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 农业气象学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又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如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学等。
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编辑本段研究的任务1、观测 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解释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3、分析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
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4、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 动力气象学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
根据大量探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
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编辑本段发展的进程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主要指16世纪中叶以前这一漫长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由于 军事气象学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中国在这一时期,在此领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的。远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
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的书籍,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
气象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的最早发明。在西汉时(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
欧洲到20世纪才有用候风鸟测风的记载。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
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雨。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中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
所以中国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亦最悠久。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中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在国外,气象学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气象学》(Meteorolosis)一书(约在公元前350年)综合论述水、空气和地震等问题对大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解释。
现在气象学的外文名字就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原书名演变而来的。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中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发展初期 发展初期包括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时由于欧。
武汉未来三天天气情况怎么样
武汉已进入秋分,秋季天气转凉,也是感冒多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健,多吃酸性食物,如橘子、苹果、白梨、猕猴桃等。多吃银耳、百合、蜂蜜、豆腐等。能润肺。
:2010年09月24日白天:多云有局部阵雨,偏南风3级,25~35,中心城区26~36;
9月24日夜间到9月25日白天:晴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7~37;
9月25日夜间到9月26日白天:晴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6~37。
武汉市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今天是秋分节气。从秋分那天开始,气候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会逐渐增大,幅度会高于10。气温一天天下降。
秋天是夏天和秋天的分水岭。秋分过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相继入秋,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一般来说,我们省的秋天是从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但今年“秋老虎”依然枝繁叶茂,大部分地区秋天的到来很有可能比常年推迟。
此时雨天减少,晴天增多,往往是秋高气爽。农业方面,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我省进入秋收播种期,中稻、晚稻、棉花逐步收获。
遵循秋分时节的特点,预防秋寒秋燥是养生的重点。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如秋梨、百合等。还可以做一些慢跑、瑜伽等舒缓运动,锻炼身体,抵御秋寒。
武汉未来三天天气预报武汉未来三天天气预报查询
武汉已进入秋分,秋季天气转凉,也正是感冒多发时段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宜多吃酸性食物,如橘子、苹果、白梨、猕猴桃等,多食银耳、百合、蜂蜜、豆腐等有润肺功能。
武汉市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9月24日白天:多云,局部有阵雨,偏南风3级,25℃~35℃,中心城区26℃~36℃;
9月24日晚到9月25日白天:晴天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7℃~37℃;
9月25日晚到9月26日白天:晴天到多云,偏南风3级,25℃~36℃,中心城区26℃~37℃。
关于天气今天是秋分节气,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是夏秋的分水岭,秋分之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先后都进入秋季,日平均气温降到22℃以下,我省一般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陆续入秋,不过今年此时“秋老虎”还在发威,大部分地区气候秋季到来的时间比常年推迟的可能性很大。
此时节雨水减少,晴天增多,常常是秋高气爽天气。在农业上,9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我省进入秋收秋种时期,中稻、晚稻、棉花逐渐收获。
遵循秋分时节的特点,防秋寒和秋燥是养生要点,可以多食用一些甘润生津和润肺的新鲜果蔬,比如秋梨、百合等;还可以做一些慢跑、瑜伽等舒缓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抵御秋寒。
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是什么意思?立秋了还会很热吗?
武汉市天气预报:
10月26日白天:多云转阴天,偏东风转偏北风2到3级,10℃~22℃,中心城区11℃~22℃;
10月26日晚到10月27日白天:阴天到多云,夜间局部有短时小雨,偏北风2到3级,14℃~22℃,中心城区14℃~22℃;
10月27日晚到10月28日白天:多云,偏北风2到3级,12℃~22℃,中心城区13℃~22℃。
关于天气提醒
根据市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今日我市可能会有小雨,但是不会改变天气晴朗的大趋势,未来一周依旧是晴天“唱主角”,偶尔会有小雨和阵雨的“串场”,这种天气也对缓解当前的秋燥有利,相当于给空气“补补水”。全省方面,具体来看,今日西部地区小雨持续,中东部地区多云转阴天,局部有短时小雨;明日小雨依旧在西部停留,中东部阴天到多云。由于受到雨水的影响,今明两日西部地区最高气温有所下降为17℃~21℃,东部为21℃~23℃。持续晴朗的天气,很多人都发现秋燥愈发明显,嘴唇干裂、皮肤起皮,建议多食用润燥的食物,多注意补水,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季节的天气变化。
读小学的时候,每逢放暑是我最害怕的时候,家里大人怕我出事不让跟小伙伴去河里游泳,外出又太热有中暑的风险,所以三伏天是最没意思的了。
因此每年暑我最盼着的就是秋天来临。因为常听妈妈说“秋风送舒爽,一天凉过一天”,所以我常想,立秋后好日子就来了。但事实上每年熬到立秋节气,发现天气一点都没变,反而是等到9月份开学的时候,真正的暑气才正儿八经的下降了,晚上睡觉开始需要盖被子了,而这个时候,节气已经来到了白露,早上的户外还弥漫着露珠。
现在细细想来,还真是应了那句“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的俗语,毕竟每年立秋的阳历日子比较固定,一般都在8月7日-8月9日之间。像2019年的立秋就在8月8日,三伏天有40天,而今年的中伏有20天,立秋来临时,尚处在中伏天,后面还有末伏;遇到三伏天有30天的年份,立秋也在末伏初期到来。所以每年的立秋节气到来,并不意味着天气马上就凉快了,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热,这都很自然。
今年的三伏天已经快过去一半了,立秋的日子也越来越近,而今年三伏天结束的日子是8月20日,立秋发生在8月8日,中伏期内。农村老人说“秋后一伏是老虎”,那是很有道理的。不过秋后一伏对于庄稼的生长,营养的供给还是很有好处的,往往秋后一伏比较热的年份,粮食就容易丰收,颗粒长得饱满。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应该分3个阶段,秋天里有6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为一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立秋和处暑这两个节气,称为“孟秋”。立秋后还处在三伏天内,酷热不会消散;处暑本就是“出暑”的含义,这个节气里炎热慢慢离开,但早晚凉爽,白天还比较热。
2、第二个阶段是白露和秋分这两个节气,称为“仲秋”。白露节气是正式告别炎热的时间,这段时间,才真正算得上一天凉过一天,早晨树叶上都是露水,也是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日子;到了秋分,时间已经来到阳历9月底,北方已经开始穿外套出行,南方地区可能从这个时候才正式告别炎热。
3、第三个阶段是寒露和霜降,称为“季秋”,这时候已经来到阳历10月8、9号,人们可能已经需要穿毛衣出行,秋天宣告结束;到了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人们开始迎接冬季到来了。
由此可见,第一个阶段的“孟秋”,也就是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虽然已经进入秋天,但天气依然是炎热的,尤其立秋节气期间,还没有出伏,天气最为炎热。而到了第二阶段的白露节气,天气才正式开始变得凉爽,并且一天凉过一天。
如果说孟秋时的夜晚只是感到舒服,没那么炎热了,那么到了白露,昼夜温差会进一步拉大,夜晚的气温会越来越低,睡觉的时候注意保暖,盖好被子。
不过根据我们每年9月份大学开学军训的经验,其实白露的白天还是很晒的,但与酷暑的热已经不同了,人体至少不会感觉到那么黏黏糊糊,而到了夜晚,气温一下子下降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时间的早晨会在户外树叶上有那么多露珠,就是因为白天的水蒸气会在夜晚凝结成水珠的缘故。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话的道理,立秋之后天气往往还会热上一段时间,也很正常。
(文/阿冰)
今年的天气过分炎热,以至于有好多人做梦都想着赶快进入秋天。季节的脚步不紧不慢,急躁的是人们一颗颗盼望的心。从今天起,还有十天就立秋了,再过四十天就将迎来白露的节气,只有从那时起,气温才能降下来,算真真正正进入凉爽的秋天,正如民间俗语所说的“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今年的立秋是八月八号,立秋时正处于末伏开头 ,所以秋老虎的肆虐肯定非常猖狂,盼着立马凉爽想都甭想。今年的白露是九月八号,是在立秋之后的一个月后。只有进入白露,才能迎来真正的凉爽。因为只有温度降低,才有晶莹剔透的露水生成,否则大地一团火,温度依然不下去。有雨尚好,没雨的话,只有上面烤了下面烤,里面蒸了外面蒸,坐在暑热里继续煎熬吧。
所以,与其盼望立秋,还不如盼望白露呢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战败而退,开始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步步南下,带来降温幅度,此时“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甚至你要添衣衫了。
想想看,事情的转换就是这样,前几日暑气弥漫,过几天已凉意习习,这时正嫌热心烦,过两天恐怕又冻的瑟瑟发抖了。三伏之时,热气最大,走到白露,热气减退,寒气却慢慢长大了。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古人描写白露的诗句,透着着丝丝寒意,是不是与我们此时盼凉的心境一样呢?
昨晚在大街门口坐着乘凉,很多人都抱怨着说:今年的夏季真是草鸡人,让人感觉特别的难熬,这天热的不能用炎热来形容了,空气之中仿佛像是添加了些许什么物料,给人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粘稠、沉重,闷热的天气就像是人在火里炙烤着,感觉没法活了。东邻嫂子说:算计着还有十天立秋,立秋就不能这么热了,会凉爽了。可是吕大爷听后却笑着说“立秋不到秋,天凉还得白露后”。我听后赶忙问吕大爷这句花是啥意思,难道立秋了还会热吗?
吕大爷笑着说:立秋不到秋,天凉还得白露后,这是一句咱农村流传的俗语老话,都是老辈人经验的积累。别看立秋了,可是热时候还没过完呢,农村还有句老话说“三伏不进秋来到,大热还要在秋后”,意思也就是说,要是这立秋节气是在中伏阶段来到,那么即使立秋节气属于晚立秋,但凉爽的天气并不会真正的来到我们身边,因为这时期还是处在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中伏,这秋老虎的威力也是极其厉害的,今年立秋是在阳历的8月8号,阴历7月初八,正好是处在中伏的末端,应了老辈的话,秋后肯定还会是热上很长一段日子的。要想真正秋高气爽的天气来到,那就得等到处暑过后到了白露节气,那才是秋高气爽的日子。
吕大爷还对我们这样说;虽然立秋之后的天气还会依然的炎热,但在一早一晚的时候刮起的风儿,还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秋的凉意了。 这样的天气是正适合我们农田里面的作物生长。因为我们农田里的农作物处在正值生长旺季期,人们对于高温感到不适,而农田里面的农作物反而是需要有足够的温度才能生长的迅速,不然的话是很难成熟。所以,过去老人讲,立秋后在热上一段时间,那是对作物生长有利的,
最后做为中医的吕大爷还特意提醒我们,无论立秋过后怎么热,立秋后的总体趋势还是逐渐凉爽。与盛夏相比,即便是白天气温再高,立秋后通常在一早一晚也会越来越凉爽,早晚加衣切莫忘记。立秋后 养生 时尤其要注意调理脾胃、防秋燥,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适当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物。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虽然立秋了,但是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要等到白露之后,天才能真正的凉下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只不过也不至于到白露之后才能觉得凉爽,立秋后只要没有秋老虎,都会明显的感到比夏天的时候凉快多了。
每年立秋之后都会再热几天,这已经成为惯例了,因为其实仔细的想起想一想,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好像只有夏天的时间比较短。从入伏开始,夏天就真正的来到了,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三四十天,入伏在每年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主要是看立秋是在6月份还是7月份。
如果是6月底立秋,那么从入伏开始算,一般就是30天的时间,也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夏天可能还没有热够就立秋了,这个时候即使是立秋了,也不会立马变凉快,还是要再热个一周两周。
其实立秋之后天气炎热,对我们平常人来说可能不是件好事,谁都怕热,尤其是今年天气热的出奇,都盼望着赶紧立秋能够享受一下清爽的秋天,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希望伏天能够更长一些,立秋晚一些,因为这样的话能够给庄稼更充分的生长时间,种的晚的庄稼也就会长得更好一些。
还有9天就立秋了,大暑是整个夏天最热的一段日子,过了这几天能稍微好点,但总归不是深秋,再凉快也凉快不到哪去,我们山东这边还好些,当然越往北会越凉快一些,像吉林长白山可是避暑的胜地,但是南方可能就比较遭罪了,从早上到晚上一整天都是闷热潮湿,衣服全都贴在了皮肤上。
不过这老话说的也真不错,白露之后很快就是中秋,中秋之后真正的秋天才会到来,不管是热还是凉快,只要庄稼能够长得好,也还算值得。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立秋以后还没有到真正的秋天,天气真正的凉爽下来已经到了白露以后了。立秋和白露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白露是在9月8日,这也就意味着立秋以后还有将近一个月时间天气才会真正的凉爽下来。先抛开具体的分析不讲,笔者先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不同的地方能够表现出秋意的时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北方地区9月以后应该就会感受到天气转冷,南方地区到了十二月份都不一定能够感受到秋意。这句俗语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主要适合在北方一些地区使用,南方地区则相对不太适用。接下来我们围绕“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用。
“立秋不是秋”,立秋指的是天气会逐渐的变冷,这里指的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气温会立刻降下来。立秋以后才会到末伏,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个伏天,其整体的气温还是非常高的。曾经就听人说过“秋后一伏是老虎”,意思是说如果秋后还有伏天的话,那气温就会非常的高,仍然要做好防暑降温的相关工作。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立秋以后的气温高一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能够让其颗粒长的更加的饱满。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立秋以后气温就开始降低了,其实在立秋以后的三十天内气温还是非常高的。在我们当地立秋的时候就会有晒秋的习俗,人们会把在三伏天里没有晒的衣服统一拿出来晾晒,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下导致衣服发霉。
“天凉白露后”,白露其实才真正意味着气温开始降低了,在这个节气以后就会有露水出现。露水凝结就是气温降低的一种体现,空气中的水份遇到低温以后就会产能凝结现象,其会附着在花草上面。秋天其实大致是可以利用节气分为三个阶段的:一是孟秋,包括立秋和处暑两个节气。在孟秋这个时间段内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要注意好自己的防暑降温工作,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受到高温的影响。二是仲秋,包括白露和秋分。在这个阶段气温就会真正的开始降下来,秋意就会慢慢开始出现了,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保暖工作。三是季秋,包括寒露和霜降。这一阶段秋意浓浓,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气温就会下降的很厉害,早上起来也会慢慢的开始结霜。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这句俗语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客观的描述了立秋以后的气温变化状况,能够给予我们实际生活很多的指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预测天气变化了,这给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的帮助。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命名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后方法。通过不断的了解学习,我们才能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的更多,才能让它们在新时代散发出新光芒。
还有几天就立秋了,听着空调外机响动的声音,看着屋外灼人的阳光,想着 天凉好个秋 ,不免有些兴奋。但是,村里老人却说,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虽然从时节上来算,立秋之后已经暑去秋来,但是真正的秋天还没有到来。 那么,什么时候算是真正的秋天呢?什么时候除了暑去秋来,还能暑去凉来呢?
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八月八日,农历七月八号,凌晨三点十二分。 之所以可以那么精确,主要是根据24节气的计算方法,我们都知道节气主要根据太阳历,以太阳黄经刻度位置确定,每15°到达一个节气。 大暑是太阳到达黄经120°,立秋也是135°, 所以每年立秋的时间都差不多,在8月7号~9号。但是,因为农历的月亮历与太阳历不同,所以立秋的农历月份有可能在六月或者七月。当然,阴六月和阴七月立秋,对于作物的生长影响不同,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正如前文所述,立秋只是名义秋来,并非实际秋至。 今年立秋的时间,正处于中伏之中,不仅 秋后有一伏 ,而且还是 “一伏半” 。都知道 炎热不过三伏,三伏热不过中伏 ,中伏是最热的阶段,所以想要立秋之后就立刻能够凉爽显然做不到。但是,既然已经立秋,而且立秋计算方法又是根据太阳历来的,气温和季节都和太阳有关。立秋带来早晚凉还是显著的,“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
其实,不仅是立秋的时候,暑气逼人,气温比较高,既然到了处暑,依然还有可能遭遇高温。 从节气的本身含义来看,处暑才是夏天暑热正式结束的时候。至于立秋与处暑之前,属于 争秋夺暑 ,名义已经立秋,实际上暑气还没有消减。“ 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 ,立秋的天气还会决定未来炎热的程度,如果不下雨,还有24天的炎热。有一点欣慰的是,今年是 早立秋,根据“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之后应该比较凉爽。
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 立秋到来,寓意着季节的更替,但是要想要 天凉好个秋 ,还得等到白露之后。白露也是24节气之一,在处暑之后位于第十五个。白露的含义,就是说晚上天气较冷,已经开始有露珠出现,并且和立秋、处暑的早晚凉不同。“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可以直接表达这个含义,处暑的时候还能用凉水冲洗,白露之后已经不能光身赤膀了。 所以,要想要真的盼来凉爽的天气,立秋只是表面,白露之后才是阴气盛、凉爽至的日子。
综上所述,农村俗语“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用老一辈农民长期的经验,总结出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可以说还是非常准确的。所以,想着立秋之后就能凉快的,再等一等吧,不过早晚凉还是有的。
立秋之后自然还是要再热一段时间的,立秋虽然在节气上来说代表着秋天的到来,天气将逐渐变得凉爽,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有时候立秋后比立秋前还要热,“秋老虎”跟母老虎一样吓人,不过不同的年份,立秋之后的气温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可能立马就凉快的像深秋。
农村老人们会说“立秋不到秋,天凉白露后”,意思是说立秋了,但是真正的秋天并没有到来,一般要想天气凉爽一些,怎么也要等到白露节气之后。今年的立秋还有9天就到来了,是在阳历的8月8日,白露节气是在9月8日,这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说天气一直这么炎热,要热到9月8号,那还是有些夸张的。
不过一般来说,在立秋之后不可能立马就凉快下来,始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就是立秋之后,中午头还是特别的热,跟立秋前没看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早一晚可就凉快多了,白天热的想跳海,晚上凉的要穿外套,这就是我们胶东初秋的日常。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讨论立秋之后会不会依旧炎热,还有一个多周就立秋了,前几天反正是特别的热,但是这一两天有所好转,我们居住在海边还算凉快,海边每天都像下饺子一样,到处都是大人孩子们在游泳乘凉。像很多南方地区,可能就没有我们这么了,还记得5月份的时候去广州,那边已经热得不行了,白天晚上一个温度,没有什么凉热之分,全天都是热热热。
所以说立秋之后是会继续也酷热还是会凉爽一些,这个没办法一刀切的说,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我们胶东这里估计今年立秋不会太热了,因为是早上三点多立秋,老人们都说早上立秋凉飕飕,但愿这个秋天没有秋老虎来袭。
有些老俗话流传下来有了一定的科学道理,他可以用一两句俏皮的话,就可以明了的,告诉我们节气天气的变化。就像农村俗话“立秋不到秋,天凉白路后”的意思是,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并不是真正到了秋天,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天气会变凉。
立秋后还会很热嘛
过了立秋这个节气,并不是直接到了秋天,就像立冬,并不代表着一定会天寒地冻,阿坤刚才查了一下8月8日的天气,相比之下确实温度降了一点,在我们豫北地区最高温度不超过35度,相比三伏天过后的天气,温度确实降了几度,但并不意味着会凉爽。俗话说“立秋之后冷嗖嗖”,立秋这个节气就是从夏季到秋天的过渡季节。
总之立秋过后,大部分地区还是很热,但是它是温度逐渐变凉的开始。 你说呢?